30幾年前,我正在台北三軍總醫院擔任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每天忙著看診、查房、教學、研究、開刀及撰寫醫學論文,當時在台灣,手汗症治療歷經背部脊椎旁手術、胸管電燒、鎖骨上手術,一直到腋下經胸腔內視鏡手術(俗稱ETS)...
我在想明明只是單純的手汗症狀,即使不治療也不會危及生命,若不是造成患者極度困擾,為何有人願意冒全身麻醉及開刀風險都要擺脫手汗。
過去醫療技術不如現在,因全身麻醉造成死亡、胸腔內視鏡手術造成併發症的情形無法完全避免,有鑑於傳統手汗手術的安全問題,我開始潛心研究以安全、有效為出發點的手汗治療方法。
一開始我先從50名成年屍體解剖得到人體胸交感神經的角度、深度、寬度的立體定位數據,為了確保燒灼方式能達到根治效果,我又做了一年動物實驗,為了印證施行在人體的實驗效果,自1986年至1994年,累積治療1千多位手汗症及臉汗症患者,年齡由6至71歲不等,平均23歲。
2002年,在美國著名神經外科雜誌(Neurosurgery),我發表「立體定位燒灼上胸交感神經治療1688位手汗症及54位頭臉多汗症」。因手術本身的原創性、手術成功率高且併發症低,受到國際醫療的推崇與肯定。
尤其,因立體定位燒灼法只用局部麻醉 ,不必全身麻醉,因此不必氣管插管、不必住院,只用燒灼針插入,達到不必開刀、不留疤痕的優點,且累積治療的病歷數為當時全世界罕見大數目的手汗症病歷報告,立體定位療法達成我以發明世界上安全、有效為初衷的手汗治療法。
然而,逆境就像一面鏡子,它能夠映出我有多想讓立體定位療法應用在治療手汗上,能夠多趨近於盡善盡美的決心,當時,傳統的經胸腔內視鏡交感神經切除手術(ETS)治療T2或T2+T3,平均有28.7%以上會產生嚴重代償,因而造成患者後悔接受胸交感神經切除手術治療,甚至反對胸交感神經切除手術。
自此,治療手汗的手術便停滯不前,直到現在一般大醫院的醫師幾乎不再治療手汗症,更別提深入研究手汗治療的方法。
2011年,為了解決手汗症患者接受胸交感神經切除手術後產生嚴重代償的問題,當時尚任職屏東東港輔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的我,開始利用空檔,前往中國、深圳宜康門診部、廣州中山醫科大學門診部、深圳仁濟醫院及上海禾新醫院進行深入研究。
當日往返中國與台灣之間,空中飛人的日子就這樣過了3年多,為的就是驗證醫療文獻上的統計數據,在治療T3或T4對降低代償性出汗的效果,其中過程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惟有憑藉自己找答案的過程,讓我感到踏實與欣慰。
這段期間累積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患者,先初步將手汗患者依照多汗部位分成典型與非典型兩類。其中,有兩大重要發現:
- 其一,無論治療T3或T4,兩者對典型手汗症患者均不產生嚴重代償,且因治療T4的中度代償發生率降低,在中國治療的手汗患者選擇治療T4居多。
- 其二,經過術後追蹤發現,部分患者治療T4手掌剩餘汗量比治療T3多(T3約25.7%;T4約34.2%)。經查醫學文獻,因T4上方還有T1、T2、T3(故剩餘汗量約為34.2%),T3上方只有T1及T2(故剩餘汗量約為25.7%)。
因此,從治療T3或T4的結果比較,發現治療T3比治療T4的手掌較乾爽且滿意度較高。於是,我將此成果帶回台灣與國人分享,自2015年1月3日在高雄莊金順神經外科診所繼續治療。
立體定位最新療法,自2011年6月28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共治療手汗症患者312位(其中73位治療T4 ; 239位治療T3),治療臉汗症29位,成功率99.6%。
我們在自有的網路平台上(官網、Facebook、Blogger),主要提供手掌多汗症相關的正確醫療知識。首先,非常感謝手汗症患者們術後給我們的評價與指教,我十分理解患者及家屬對於手汗造成的困擾與對患者人生的影響,雖然仍有不少手汗患者持觀望態度,帶著疑問與惱人的手汗共存。
過去,我在學醫與行醫的路上,教科書上描述多是「典型」病例,許多醫學認知不僅靠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還倚賴多年臨床經驗所累積的智慧以及與患者互動所得到的回饋,惟隨著資訊普及與便利,民眾消費意識抬頭,醫病關係容易變得緊張,此時醫病溝通顯得更為重要,站在醫師的立場,我認為醫師與患者之間最理想的狀態是互相協助,雙方提出問題,朝著治療疾病的共同目標一起努力。
因此,門診諮詢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首先,教育患者關於疾病正確的醫療知識,在有相同認知的共識及基礎下,運用真實的醫療統計數據,結合醫療正確知識和臨床經驗,考慮患者與家屬的期望,分析對患者來說最佳醫療決策的建議與評估,我們透過這樣正向循環的過程來提升醫療品質與滿意度。
最後,歡迎各位共同參與。
立體定位最新療法專治手汗
『免開刀、不留疤、僅局麻』
『免開刀、不留疤、僅局麻』
療程約一小時
【效果與費用因個人而異
須與醫師諮詢後再決定是否治療】
須與醫師諮詢後再決定是否治療】
歡迎加入好友傳訊息打聲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