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0

立體定位療法之術後4階段

 


立體定位療法之術後,分成4階段:當天、術後3-7天、6個月內(非穩定期)、6個月後穩定期


1.         當天之照護方式

A.      治療後腋窩及前上胸會有疼痛或刺痛感,照護計畫如下:

a.      一個月內請勿提重物、劇烈運動及避免被人拍打上背部。

b.      冷熱敷進針處:先冰敷一周,將冰敷袋置於上背部進針處,每日3次,每次15 分鐘。之後改為熱敷,早晚各一次,每次15分鐘,一直敷到腋窩及上背部不痛為止。

c.       請按時服藥。                             

B.      上背部進針點上貼的紗布,術後3天不能打濕,第4天後可不必貼。

C.      七天後腋窩處若有麻感,請到藥房購買維他命B1 50毫克及B12 500 單位,每日3次,每次各1粒,直到腋窩不麻為止。

D.     手術後3天到7天,手汗再發生為過敏現象(少見),約3天後消失。

 *過敏現象是因殘留之神經素尚未釋放完全,約3天 後漸漸消失不必緊張。


2.         經過6個月穩定期後,術後手掌剩餘汗量

A.      大部分的患者,在室溫21-24°C 時,手掌平均剩餘汗量約治療前的25.7% (24.6-27.8%),環境溫度高於24°C 手掌剩餘汗量還會增加,類似正常人手掌的汗量(註1)。

B.      少部分患者,手掌剩餘的汗量少於25%,也就是比正常人乾爽些。

C.      另一小部分的患者,手掌剩餘汗量較多,可能達40-50%,但代償不變,這是胸交感神經調整較多之故,因個人體質不同的關係,少部分人天生T1 T2 控制的手掌汗量較多,患者如果想要手掌更乾爽,必須治療T2,但有   28.7%以上產生重度代償,若再治療T3 是無效的,因T3 已完全被破壞。

D.     治療T3者約2.1%患者,手掌剩餘汗量約 80%(約減少20%),代償減少或消失,手汗復發並非治療無效,乃因交感神經的神經纖維再生或有神經繞道,此時可免費再治療T3

 

3.         為何術後手汗會復發?


手汗復發是因為交感神經纖維再生側枝繞道   選擇立體定位療法因為不用穿過胸腔,再次治療不會有沾黏問題,不必擔心復發問題,可免費且安全地再次治療,若是使用傳統手術有沾黏問題,無法再治療。

 

  • 根據醫學統計手汗復發之發生率:
    • 胸腔內視鏡手術(ETS):約 4 %
    • 立體定位最新療法:約 2.1%

       

A.         手汗復發主因:交感神經纖維再生

  交感神經系統是由交感神經節及神經幹組成,神經節是由神經細胞組成,而神經細胞(neuron cell包括腦細胞,脊髓內細胞)燒死後是不能再生。交感神經幹是由神經纖維組成,神經纖維與周圍神經一樣是有再生能力的。  

  舉例:手的前臂意外砍斷,手斷肢要接回進行手術時,2根骨骼要接起來,5條屈肌、5條伸肌、動脈、靜脈及皮膚都要縫合,控制手的3條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及尺神經都要縫合接起來,大家都知道骨骼、肌肉、血管、皮膚可以再生長好,假如橈神經、正中神經及尺神經纖維不能再生長好,那手就沒有感覺及運動功能。那這隻手有如假手一樣是沒有用的,因此周圍神經纖維(包括交感神經幹)是有再生的能力,也是造成手汗復發最主要的原因。

 

B.          少見的手汗復發原因:交感神經側枝繞道

此情形較為罕見,神經一旦受損後,人體自動發展「側枝纖維」,彌補原有功能,這就像主幹道斷了,行人會繞道走出其他路徑一樣。

 

舉例:假如中山高從高雄到台南路段,在岡山附近中斷,改走省道一樣可以順利到達目的地。因為手的汗腺是由第一到第八胸交感神經節所支配,假使破壞第三胸交感神經節(T3),下方尚有第四胸到第八胸等五個胸交感神經節,如果有側枝神經纖維繞道到第二胸交感神經節,進而造成手汗復發的情形。


 

了解立體定位療法官網 註1參考自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palmar hyperhidrosis submitted to two levels of sympathectomy: T3 and T4 , Augusto Ishy,*, Jose Ribas Milanez de Camposa, Nelson Wolosker', Paulo Kauffmanb, Miguel Lia Teddes, Camila Ribeiro Chiavonis, Fabio Biscegli Jatenea, 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 12 (2011) 545-549


Facebook《莊金順神經外科》
分享:傳達正確醫療知識|互信原則|雙向溝通



加入好友
    email this